近年來醫界在臺灣社會負面新聞不斷,臺灣醫學教育改革這艘百年巨艦也不停修正其航線,掌舵者除了各校的熱心投入教學的教師外,非臺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 (Taiwan Medical Accreditation Council, TMAC)莫屬。六年前,臺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認為,當前台灣社會醫學倫理等問題層出不窮的一大原因,在於台灣醫學教育過度缺乏人文倫理等通識課程,過早 讓醫學生研習艱澀的醫學專業科目,如:大體解剖學、組織學…等,以致於缺乏對人文社會的關懷。在臺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的要求下,全國十一所醫學系陸續將醫 學專業科目,從原本排定於大學第二年的必修學分挪至大學第三年第四年修習,在大學第一二年的課程中多安排了不少醫學人文課程,響應快者如高雄醫學大學醫學 九十學年度以後的入學生,慢者如國防醫學院醫學系九四學年度以後的入學生。如此重大的醫學改革,迫使各校將繁重的醫學專業課程,從原先三年擠壓至兩年或兩 年半*1,這樣一來確實對臺灣的醫學教育投下了一顆強力的震撼彈。
筆者目前就讀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以下簡稱高醫)三年級,於我入學時這樣改革已經施行兩年了,在師長們的春風化雨及學長姐的經驗參照下,自己早已做好了 萬全的心理調適,準備好好在大學第一二年過個充滿「人文素養」的時光。然而醫學教育改革是一條無止境的道路,高醫於九四學年度起,將醫學系課程規劃成第一 二年以「通識教育*2及醫學倫理」為主軸、第三四年以「器官整合系統」為主軸、第五六年「臨床見習」為主軸及第七年的實習的新課程,在這次大刀闊斧的醫學 教育改革之中,以第三四年的「器官整合系統」最具震撼性。傳統分科的教學,如大體解剖學、組織學、胚胎學、病理學、生理學、藥理學…等單一科目不在,取而 代之的是以人體器官為主軸的系統式教學,如:血液腫瘤系統、心臟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等15個Blocks,由此將傳統的基礎醫學科目整合進各個 Block裡;除此之外,每個Block後半段還涉略相關的臨床醫學課程,儘管基礎醫學整合課程在臺灣已經行之有年,不過像高醫完全將基礎醫學課程打散再 重整的課程,算是臺灣醫學教育史上的首例。
筆者大三上學期已跑過四個Blocks,分別是Introduction(導論)、Development and Homeostasis(胚胎發育及生理平衡)、Hematology and Neoplasia(血液腫瘤)及Cardiovascular(心臟血管)。除了導論外,其餘Blocks均從基礎科目上到臨床科目,除了每個 Blocks固定有的期中期末考外(i.e.一學期有八次考試),還有一次骨學跑臺外帶四個PBL教案,這樣密集的課程對於剛從輕鬆的大二升上大三的醫學 生而言,確實是一項嚴峻的挑戰。
這一學期下來,我個人對於整合課程也稍有點心得,在此分享一點我的看法。首先談談優點部份,高醫整合課程最大的特色在於,結合了傳統的Lecture、 PBL和Clinical Skill,以往學長姐在學基礎醫學課程時,例如心臟解剖學部分,一定會學到心臟內各個瓣膜的實際位置,以及聽心音時聽診器該擺放的位置,儘管理論學過 了,沒真正實際操作過,這些知識往往如過眼雲煙,考完試很快就忘記了,但高醫的整合課程內包含的臨床技能課程,透過小組式的實際操作,學到的知識真的記得 比較牢,也比較紮實。另外由於每個Block都是以某個系統為中心從基礎至臨床,因此配合上PBL的小組討論課程,透過與同學間的討論及自我查資料學習, 不但可以強化及統整自己在Lecture中的所學,有時候還可以得到不少課堂外的收穫。就我個人經驗,有一回我PBL要查的Learning Issues是判讀一張EKG,那時候距離我們EKG判讀的Lecture還有三個禮拜,但是我一個禮拜後就要在小組討論課上報告我所查的資料,於是我從 學長那詢問到一本不錯的EKG book,配合Guyton生理學服用,此外一天晚上還到心臟內科病房請教當晚值班的學長相關問題,這樣學習下來真的蠻紮實地。
然而這樣的整合課程也有其缺點:學習時間太短及基礎科目學起來有些虛浮飄邈。從上述內容不難發現,多了臨床技能和臨床醫學課程,還有這麼多的考試,基礎醫 學學習的時間不就被大幅度壓縮了嗎?沒錯,在這樣密集的課程安排上,常常逼得同學們要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消化非常大量的課程,例如Block2第一禮拜十小 時Lecture就上完三分之二本的Moore胚胎學,這週教授的課程就會出現在隔週五的考試卷中,然而我們不只要學胚胎學,還有解剖、生理、藥理和病理 的相關基礎醫學課程要讀,如此一來逼得上一屆學長姐們發展出一套全新共筆制度來應付這樣的考試制度,同學們為了每兩週的考試,每天下課就不得不課本擺旁 邊,共筆重點擺中間,求的是利用最短的時間記熟最精華中的精華,好換取最高的分數,如此一來許多課本比較次要的知識常常就被我們給忽略掉了。
高醫師長們對於這項重大的醫學教育改革確實投入相大的心血,校方也擬定了不少規定。舉例來說,以往傳統課程時數都固定死死的,老師教的課程少但時間多時, 就會在課堂中多加不少自己還在研究,但不適合當作基礎知識學習的內容;當老師們排到的內容多但時間不夠時,這時老師就會在課堂上演出神奇的Slide Show。有鑒於此,高醫的課程整合委員會每學期在上課前,都會審查老師們的Slides,也規定每小時的課不能超過45張Slides,儘管仍有少數老 師會審查時放一套,上課時放另一套,但是整體上高醫的教學品質比起以往確實提升不少。筆者大二時曾訪問過當時的王校長國照先生,筆者也提出不少從學長們聽 來關於整合課程的意見,王校長認為這樣整合式的課程乃當前醫學教育的趨勢*3,站在校方立場,這個改革的大方向是對的,只不過在技術成面上,還有很大的進 步空間。
許多目前高醫大三大四的同學、學長姐們及筆者,對於這項改革最大的擔憂在於:臨床醫學科目佔了整合課程百分之三十的授課時間,無疑地強烈壓縮到基礎醫學的 時間,在新制度二階段國考實施下,會不會影響到第一階段的國考成績呢?由於參與課程整合的學長姐目前最高年級為大四,尚未有學長姐的國考成績做參考,在學 校當局還無法給予學生們承諾,保證整合課程並不會降低高醫人在國考新制度的成績下,不少班上同學只好開始發起國考自救運動,如:提早進行晚上或放假加班的 自力救濟行動。先暫且不論高醫整合課程對第一階段國考的影響,許多高年級的學長姐認為,上一屆的學長姐與我這屆普遍上比以前的學長姐們都認真許多,我想這 也拜平均每兩週一次的考試及對第一階段國考恐慌之賜吧!儘管高醫的整合課程在技術層面上仍有諸多尚待改進之處,不過筆者對於這項改革仍抱持著樂觀的態度, 我相信整合課程多施行幾年之後,逐漸去蕪存菁,整合課程會成為高醫在教學上的一大特色。
*1 大多所醫學系將生物化學、公共衛生、寄生蟲…等,無醫學專業之名但含醫學專業之實的科目,排定於大學二年級修習。
*2 通識教育包含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
*3 國外不少醫學院,如:香港大學、夏威夷大學…等,已採用此Organ system的整合課程。
2 comments:
正在寫華而不實的study plan的時候, 正想取巧上網搜尋一下高醫課程整合的資訊來搪塞內容一下,
赫然發現Andy的文章 XDDD 真是太妙了
仔細看才知道原來我的同學已經有一篇SCI啦
果然平常劉OO(ㄩㄢˋㄓㄤˇ)不是叫假的 XD
太厲害了!!
當年拙劣的文章,見醜了。我只想好好當個快樂的平凡人啦 XD 希望有機會上台北還能把大家約出來玩桌遊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