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18, 2010

邂逅 醫學研究

大五甫進醫院那年,在臨床見習的過程中,筆者有很多機會去貼身和許多主治醫師做近距離的學習,這才使筆者開始體會到在醫學中心服務病人,不單單要有一流的醫術與熱愛教學與服務病患的心,此外更要投身於臨床與基礎的研究,對於醫學的進展有所貢獻,以此提升醫療服務的品質。在這個信念的灌注下,筆者深深體認到,身為一位醫學生,絕不能只將自己的視野侷限在研習臨床知識的探索上,更要盡早蓄發自己對於研究的能量。

大五升大六的暑假,筆者很榮幸獲得醫學院院方的推薦,參加第二屆葛蘭素史克藥廠(GSK)所舉辦的2009「GSK菁英獎勵計畫」。這個計畫提供全台灣各醫學系一個名額,讓各校學子有機會前往新加坡參加到為期四天三夜的學術及文化體驗之旅。這趟旅程的宗旨是要讓醫學生們了解每一顆藥、每一劑疫苗,從研發、製作、臨床試驗到生產的過程。新加坡是GSK公司在亞太地區唯一有研發及生產中心的國家,這趟旅程除了GSK研發部門科學家們精闢的lecture外,還有參觀樟宜醫院附設的人體試驗中心、GSK的新藥研發實驗室,以及GSK位於大士(Tuas)工業園區全新落成的疫苗廠,這趟旅程的設計就像從講堂授課到床邊教學一般,在筆者的腦海中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豐富的課程設計外,也有許多新加坡當地的文化體驗活動,在和其他台灣醫學生們課業、生活及學術上的交流中,筆者發現許多其他學校的醫學生,從低年級就開始在實驗室裡從事研究的工作,而且都已經累積了不少自己的研究成果,這股衝擊也迅速在筆者心中爆發開來。

大六下半年,筆者利用見習自選科的時間,到神經外科關皚麗教授及病理科蔡志仁主任的實驗室做研究,在兩位教授的共同指導下,筆者的研究主要在探討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第二型、第九型和第十一型,在肺腫瘤以及腦腫瘤的表現,希望能從中找尋出基質金屬蛋白酶在臨床扮演的重要指標。同時間,筆者也將這個構想寫成計畫,申請99年度「國科會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並獲得國科會的肯定與補助,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很高興有一個初步的成果。

這個研究有幸獲得的「中國腫瘤學術大會」的邀請,筆者隨著關教授及蔡教授前往上海參與這場盛宴。這是筆者第一次參加的國際會議,這場會議共有四千多位來自兩岸三地、及協辦單位上海復旦大學附設腫瘤醫院姊妹醫院─M.D. Anderson來的學者,會議討論的主題琳瑯滿目,涵蓋各種領域對於腫瘤治療與研究上最新的進展,讓筆者看得目不暇給,從這場學術會議當中,獲得了許多對於研究的靈感與啟發。

一個月後,筆者很幸運地又有一個機會,前往成都參加兩年一度的「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學術大會」。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學術大會是全世界華人神經外科最高的盛會,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世界華人神經外科協會發起舉辦,前三屆分別在海南博鰲、重慶長江三峽和廣東東莞舉行。這個學術大會專題講座內容豐富多元,涵蓋了神經外科學的各個層面:頭部外傷的臨床及基礎研究、腦基質瘤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進展、顱底腫瘤的外科治療、顱內腫瘤的外科治療、顱內先天疾病的治療進展、小兒神經外科疾病的治療進展、脊椎外科疾病的治療進展、立體定位功能神經外科、立體定位放射神經外科、神經內視鏡、神經介入治療等等。

今年這個盛會,台灣由北到南,各個醫學中心都有數篇學術論文發表,這其中敝校的神經外科團隊,在洪純隆教授和關皚麗教授的領軍下,基礎研究成果報告和臨床個案報告,共八篇學術論文口頭報告,不管在質與量上的表現都非常耀眼。

筆者所參與的研究,這次被安排在探討大會的神經腫瘤分會場做口頭報告。林口長庚張承能教授的「台灣惡性腫瘤治療現狀」的特別演講、本校洪純隆教授的基礎研究成果報告,和成大李宜堅教授的研究成果,都湊巧在這個分會場進行口頭報告。其中成大李教授研究團隊所探討的主題,在於惡性基質瘤中基質金屬蛋白酶的表現,李教授所感興趣的主題和我們希望探討的方向不謀而合,英雄所見略同,由此可見一般!除此之外,筆者聽到各地學者對於神經腫瘤的治療方式,自豪地分享各自在臨床上的成果,其中中國學者們所報的臨床個案數之多,令筆者看了嘖嘖稱奇;當然學者們之間意見也不全然相同,令筆者印象很深刻的是,某場在探討顱咽管瘤的治療方針的會議,就引起學者間激烈的討論。

筆者非常感謝關皚麗教授和蔡志仁教授提供筆者這個機會,實驗室裡所有學長姐的協助,讓筆者從基礎與臨床的研究上,獲得豐碩的收穫。此外,筆者也特別感謝高醫校方的大力支持,才能使筆者在學生時代,就有出國參與學術活動,站上國際的舞台,完成發表自己研究成果的夢想。這兩趟國際會議,除了豐富的學術交流,也藉此讓筆者認識了許多台灣及世界各地從事基礎研究或是臨床工作的前輩,從中更開拓筆者的視野,相信這對筆者未來的發展,有非常重要及深遠的影響。

No comments: